热聚于胃,其苔为之黄矣,宜承气汤下之。如未作膈实,但当和解微热而已。
此三者,所谓用药寒温辩也。伤寒,医下之,续得下利清谷,身痛者,急当救里,宜四逆汤;清便自调,急当救表,宜桂枝胃热,利白腹垢,脐下必热,便下垢腻赤黄,或渴,黄芩汤、白头翁、柏皮汤通用之,白虎汤。
如身不发热,手足厥冷,好静沉默,不渴,泄利腹痛,脉沉细,人共知为阴证矣。阳明无汗,小便不利,心懊者,必发黄,茵陈汤利之。
本方自有加减法,备开于后。热闷不恶寒,竹叶石膏汤。
中者,即半表半里之间也,乃阳明少阳之分,脉又不浮不沉,在乎肌骨之间,谓皮肤之下。不大便者,因发汗,利小便过多,耗损津液,以致肠胃干燥。
阴寒在内而腹痛者,则痛无休时,尝欲作利也,以热剂温之,附子理中汤。 腹满而痛,四肢拘急,转筋下利,理中汤加附子、官桂。